工藝故事

認識掐絲琺瑯

掐絲琺瑯

掐絲琺琅,是以金屬絲手工勾勒圖案,固定於金屬、玻璃或陶瓷胎體上,再填入琺瑯釉料、反覆燒製打磨,呈現色彩瑰麗、層次分明的效果,兼具藝術性與收藏價值。

琺瑯又稱「佛郎」,源自隋唐時期古西域地名「佛菻」,指以石英、硼砂、長石和氟化物等組成的粉末。掐絲琺琅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,其琺瑯釉以藍色為主,故又名「景泰藍」。

傳統掐絲琺瑯工序繁複:

  • 鑄胎:以銅胎為主,利於釉彩附著。
  • 盤絲:細銅絲手工掐製花紋,焊接於胎面。
  • 填色燒製:逐層填入彩色琺瑯釉料,經多次高溫燒製使釉彩平整透亮。
  • 打磨鍍金:器面打磨拋光後鍍金,使作品細膩光潤,線條清晰,呈現奢華典雅的質感。

 

隨著技術進步,現代掐絲琺瑯改以特製膠料取代高溫燒製,填色後自然晾乾,即能呈現接近傳統的色澤與立體感,降低製作門檻並提高效率。

但無論古法或新工藝,每件作品仍需設計師與工藝師協作,確保每件作品兼具創意、精度與藝術價值,延續這項歷史悠久的工藝之美。